行业动向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动向 >> 详情

麦角硫因:撬动健康消费市场的“新支点”

2025-07-02 14:02:29 浏览:20 次

       麦角硫因,这一曾默默无闻的天然抗氧化剂,正从实验室走向资本风口,成为撬动千亿级健康消费市场的“新支点”。

       麦角硫因是“谁”

       麦角硫因(EGT),化学名称为2-硫代咪唑氨基酸,是一种天然的硫咪唑氨基酸类强抗氧化剂。1909年,法国药剂师Charles Tanret在研究破坏黑麦谷物的麦角真菌时,分离出了一种独特的结晶体含硫化合物,其在生理pH值下和强碱溶液中均展现出极强的抗氧化能力,该物质就是麦角硫因。

       麦角硫因通过多种机制清除体内的活性氧,抑制氧化应激反应,从而发挥抗氧化作用。麦角硫因可以直接与自由基反应,清除体内的活性氧,如羟基自由基、超氧自由基、过氧化氢等,这种直接清除机制是麦角硫因抗氧化作用的基础。其次,麦角硫因可以与体内的过渡金属离子(如铜离子)形成稳定的螯合物,从而阻止金属离子催化氧化应激反应。另外,麦角硫因可以激活抗氧化酶,如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还原酶和过氧化氢酶等,这些酶的激活有助于清除体内的活性氧。此外,它可以激活Nrf2/ARE抗氧化途径,从而上调多种抗氧化酶的表达。麦角硫因还可以抑制氧化酶的活性,如脂质过氧化酶和黄嘌呤氧化酶等,从而减少活性氧的产生,保护DNA免受氧化应激损伤。

基于强抗氧化性、高稳定性、无毒性等特点,麦角硫因逐步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对人体健康具有积极影响。与多酚不同,麦角硫因在体内排泄很慢,因此可以高度保留在人和其他动物的身体组织和红细胞中,充分发挥作用。

       2017年,欧盟首先发布了麦角硫因作为食品添加剂的安全声明,批准其成为新食品配料,并规定应用标准为一般人群每天30毫克,3岁以上儿童每天20毫克,且禁用于孕妇和哺乳期妇女。次年又扩大了使用范围,可以应用于饮料、谷物棒等普通食品中。

       2019年8月22日,美国食药监局也认可了麦角硫因的安全性,此后麦角硫因陆续在欧美、澳大利亚、日本等地获批添加于普通食品。2024年5月17日,我国国家卫生健康委正式受理了麦角硫因作为新食品原料的申请。

       麦角硫因主要存在于灵芝等食用菌、药用菌中。且不能由人体自身合成,只能通过外界获取。其制备方法主要包括天然产物提取法、化学合成法和生物合成法。

       由于天然产物的麦角硫因含量普遍很低,提取时需要耗费大量原料,提取成本高昂,同时也存在原料杂质多、药物残留等问题,这些因素限制了天然产物提取法的产业化应用。传统的化学合成法以组氨酸为起始原料,通过巯基化、巯基保护、甲基化等多步反应在水溶液中合成,合成路线冗长且收率较低。化学合成法也存在一些挑战,例如所需原料价格较高,产物后续处理也比较困难。因此,研究者需要对化学合成法进行优化改进,以满足规模化工业生产的需求。

       生物合成法由于具有原料易获得、成本相对较低等优势,已成为近年来麦角硫因的主要制备方式。随着合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企业、高校和研究所都纷纷开始研究如何通过合成生物学高效制备麦角硫因,在提高纯度的同时提高产率,降低成本。

       合成生物学技术进一步成熟

       尽管麦角硫因在护肤品中应用成熟,但口服食品领域仍处于起步阶段。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官网显示,麦角硫因作为新食品原料的申请有3次记录,目前尚未获批。

       尽管法规受限,但未能阻挡市场的热情。目前在国内销售的麦角硫因口服产品,主要通过跨境电商途径,有国外品牌入局中国市场,也有国内厂商将产品销往合规国家或地区,或直接在当地生产,再以保税仓直发等方式回流国内市场。

       这场热潮不仅折射出市场对新兴抗衰老产业的狂热期待,更揭示了合成生物学技术改写产业格局的潜力。而在这场产业变革中,谁掌握了核心技术,谁就能抢占未来十年的黄金赛道。

       随着下游行业的需求增长,以及良好的市场前景吸引,作为近年来合成生物学领域最热门的赛道之一,我国布局麦角硫因市场的企业数量不断增多,包括华熙生物科技、上海麦角硫因、仅三生物、中科欣扬等企业。

       麦角硫因市场的爆发并非偶然。首先是合成生物学技术的突破大幅降低了麦角硫因的生产成本。研究显示,基于合成生物学方法生产的麦角硫因,具有合成效率高、选择性好、纯度高、成本低等一系列优点,据称可以达到80%以上的收率与99.9%以上的纯度,而且价格仅为市场价的1/3。

       其次,麦角硫因在国内市场的爆火,与人口老龄化加剧及同类抗衰产品获批遇阻关系密切。据国家卫生健康委资料显示,预计2035年左右,我国或将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正在不断增加消费者对抗衰产品的需求。同时,同为抗衰原料的NMN在国内获批前景尚不明朗,用户及商家均有寻找替代品的潜在需求,麦角硫因的商业潜力由此持续增加。

       在技术、政策与需求的三重驱动下,麦角硫因迅速成为资本市场的“新宠”。

       有望占据抗衰市场新“C位”

       麦角硫因产业链的崛起,重构了传统健康产业的竞争格局。根据天猫国际联合权威机构发布的《第四餐营养抗衰白皮书》显示,全球抗衰老市场规模预计在2025年突破6000亿美元,其中以麦角硫因为代表的口服美容产品正以高增速重塑市场格局。

       从上游原料生产到下游终端应用,每个环节都蕴藏机遇。在原料端,华熙生物通过微生物发酵平台,将麦角硫因纯度提升至99%,而川宁生物则依托化学合成与生物发酵结合的技术路线实现快速量产。中游企业如仙乐健康、蓝晓科技,则通过制剂技术将原料转化为胶囊、口服液等产品,连接起健康与美妆双赛道。下游应用中,雅诗兰黛、珀莱雅等国际品牌纷纷推出含麦角硫因的抗衰精华,终端产品溢价率高;科伦药业等推出的保健食品,瞄准高端消费市场。

       资本市场的热度更催生了多元化的投资逻辑:若羽臣通过定制化口服美容品切入女性市场,股价连续上涨;华熙生物则依托全产业链布局,成为资本市场的热点。政策层面同样动作频频,国家卫生健康委对新食品原料的受理,不仅意味着麦角硫因应用场景的扩容,更暗示着行业标准的加速建立。在这场资本与技术的竞逐中,企业间的分化已悄然显现:拥有技术壁垒者占据微笑曲线两端,而依赖代工或渠道的企业则面临同质化竞争的风险。

       这一市场的其他企业,金达威依托维生素领域的渠道优势推广软胶囊产品;川宁生物还与韩国企业ACTIVON达成战略合作,ACTIVON将作为川宁生物在韩国的独家代理商,推广包括麦角硫因等在内的多款产品。

       随着合成生物学技术进一步成熟、政策红利释放及消费升级,麦角硫因应用场景将持续拓展至医药、食品、日化等领域,由此带动抗衰市场快速增长。此外,整体而言,麦角硫因尚处在机遇期,伴随着应用审批加速与国内企业的研发加码,麦角硫因或能成长为抗衰市场的“新C位”。



来源:中国食品报网